有人后台问,给孩子“听书”好,还是“看书”好?这个问题有点像,吃饭和喝粥哪个有营养。 其实,不管是吃饭还是喝粥,都能让身体有营养。如果硬要选择一种,我会选择吃饭。因为抵饱。 看书就像吃饭,需要咀嚼,但越嚼越有味。喝粥就像听书,吃起来不费劲好消化,只是不低饱。 选哪个,看自己和孩子喜欢了。 说说我为什么喜欢给孩子看书吧。 这两年,碎片化学习类音频越来越多,我手机里下载和收藏的也有不少,平时忙没时间看书,拿出来听听,半小时就能听完整本书的大意,特别方便,也特别有成就感。 可听过一阵后,再拾起纸质书,就能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。 看书,是文字与眼睛对接,看到哪,思考到哪,而且文字里营造出来的世界,是缓慢的,容许停留。 听书就不一样了。戴着耳机,要时刻等待朗读者的读诵,而且书里的营养都是朗读者嚼碎了,喂给我们。虽然有些读诵让人醍醐灌顶,但时间匆忙容不得我们琢磨,又被朗读者带入了下一个话题,特别被动。 小孩子听书也一样。 音频本就是声优的二次创作,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声调语速,向孩子传递故事里的情感。 在我看来,听故事书跟看动画视频大体是一样的,都是隔着一道屏幕。 我记得全职带女儿那一年,闲的无聊,自己画过一个app原型图,那个app取名是“妈咪讲故事”。 练习画的初稿,勿喷- -~ 当时画这个app的初衷是为了练习UI设计。实际上,对这个app的定位,我是认真的——通过亲子共读,增加父母的陪伴时间。 那时候我发现周围很多妈妈,开始把亲子陪读丢给音频。每天晚上的阅读时间,都是孩子抱着手机度过。 这对于有陪伴情节的我来说,是不能接受的。 大点的小朋友,给他们听音频,锻炼专注力和听力无可厚非,对于234岁的小孩,他们太小了,根本不需要锻炼,亲子共读就足以。 而且纸质绘本,有丰富的插图和色彩,基本每页场景,作者和插画师都为孩子埋下了不少的惊喜和发现。这些细节阅读,是需要孩子通过肉眼去观察和找寻的。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说过,无论如何,机器都无法替代爸爸妈妈搂着孩子,和孩子靠在一起,用自己的声音读给孩子听。 我们总在说,没时间陪伴孩子,其实不是没时间陪伴,是我们不懂得利用碎片化时间认真陪伴。 几本绘本,一个靠枕,和孩子翻翻里面的小人画,说说里面的小故事,父母说,孩子听,有问有答,有说有笑。 所谓幼儿时候的“看书”,不就是父母陪伴着孩子,一个图画,一个图画的感受吗? |